1. 核心数据源:雷电监测网络数据
这类数据直接反映雷电的实时活动状态,是预警系统最关键的数据输入,主要来自专业雷电监测设备。
闪电定位仪网络:全国或区域布设的多台闪电定位仪,会将实时捕捉到的闪电经纬度、放电强度、发生时间、回击次数等数据,通过 4G/5G 或专用通信链路,实时上传至系统的数据中心,系统对多站数据进行融合校验,剔除干扰数据后,形成精准的雷电活动实时图谱。
大气电场仪:部分重点区域(如机场、变电站)布设的大气电场仪,会持续监测近地面大气电场强度的变化。当电场强度异常升高(通常是雷电发生前的特征)时,数据会实时传输至系统,作为 “雷电即将发生” 的早期判断依据。
2. 辅助数据源:气象观测网络数据
这类数据用于分析雷电发生的 “环境背景” 和 “云团动态”,辅助预测雷电的发展趋势,主要来自气象部门的综合观测体系。
气象雷达数据:多普勒天气雷达会持续扫描大气中的云团,获取云团的高度、厚度、反射率、垂直运动速度等参数。系统通过调用气象部门的雷达数据接口,实时获取这些信息,识别出易产生雷电的强对流云团(通常反射率高、垂直运动剧烈),并追踪其移动路径和发展速度。
地面气象站数据:分布在各地的自动气象站,会定时(通常每 10-30 分钟)采集温度、湿度、气压、风速、降水量等地面环境参数。系统通过标准化协议(如 MQTT、HTTP)接入这些数据,分析环境条件是否满足雷电发生的阈值(如高湿度、强垂直风切变),为雷电生成可能性判断提供依据。
卫星遥感数据:气象卫星(如风云系列卫星)通过红外、可见光通道拍摄的云图,可反映大范围云系的分布和演变。系统接收卫星下发的云图数据,结合算法识别出具有雷电潜力的中尺度对流系统,弥补地面雷达在偏远地区的覆盖盲区。
3. 补充数据源:历史与行业专属数据
这类数据用于提升预警的准确性和针对性,为实时分析提供 “规律参考” 和 “场景适配”。
历史雷电数据库:系统会接入长期积累的历史雷电数据(包括过去数年的雷电发生时间、位置、强度、伴随天气),通过大数据分析总结不同区域、季节的雷电活动规律(如某地区夏季午后易发生强雷电),在实时预警时结合历史规律,优化预测模型参数。
行业专属监测数据:部分行业会为预警系统提供专属数据,例如电力行业会上传输电线路沿线的微气象数据(如局部风速、湿度),机场会上传跑道区域的降水、能见度数据,系统将这些数据与通用气象数据融合,生成更贴合行业场景的定制化预警依据。
以上就是关于雷电预警系统是如何采集多源数据的?全部的内容,关注我们,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