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第一步:多源数据实时采集,构建雷电活动 “全景图”
系统首先整合多种数据来源,为后续分析提供全面依据,这是预警的基础。
核心数据:闪电定位仪网络提供的实时数据,包括已发生闪电的位置、强度、移动方向,判断雷电的初始活动区域。
辅助数据:气象雷达数据捕捉云层的厚度、高度、移动速度,识别易产生雷电的强对流云团;地面气象站数据提供温度、湿度、气压等环境参数,辅助判断雷电发生的可能性。
其他补充数据:部分系统还会接入卫星云图、历史雷电数据库,结合区域地理特征(如山脉、河流分布),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全面性。
2. 第二步:智能模型分析,预测雷电发展趋势
通过专业算法模型处理采集到的数据,预测雷电未来的活动轨迹和影响范围,这是预警的核心。
轨迹预测:基于已发生闪电的移动方向和速度,结合云团运动趋势,计算未来 1-2 小时内雷电可能覆盖的区域,确定 “高风险区”“中风险区” 和 “低风险区”。
强度评估:根据闪电放电强度、云团的电荷密度等数据,评估未来雷电的强弱等级,判断是否可能伴随强雷暴、短时强降水等次生灾害。
3. 第三步:风险等级判定,匹配对应预警级别
系统依据预测结果,对照国家或行业的雷电预警标准,划分明确的预警等级,确保信息直观易懂。
我国常用的雷电预警等级分为四级,从低到高依次为:
蓝色预警:预计未来 6 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,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。
黄色预警:预计未来 6 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较大,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,可能持续,会造成较重的雷电灾害事故。
橙色预警:预计未来 2 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,或者已经受强烈雷电活动影响,可能持续,会造成严重的雷电灾害事故。
红色预警:预计未来 2 小时内发生强烈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,或者已经发生强烈雷电活动,且可能持续,会造成特别严重的雷电灾害事故。
4. 第四步:多渠道预警信息发布,确保覆盖目标用户
系统通过多种渠道将预警信息快速传递给不同用户,确保信息及时触达,这是预警落地的关键。
官方渠道:通过气象局官网、官方 APP(如 “中国天气网”)、电视天气预报、应急广播等,向公众发布通用预警信息。
行业专属渠道:向电力、航空、石油等重点行业的运维平台推送定制化预警,例如向机场调度系统发送航班调整建议,向变电站发送人员撤离提醒。
基层通知渠道:通过社区微信群、学校通知系统、乡镇应急广播等,将预警信息传递到基层,确保偏远地区或特定人群(如学生、农户)能及时接收。
以上就是关于雷电预警系统是如何提前发布雷电风险提示的?全部的内容,关注我们,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