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中和
电荷中和:在雷云形成并产生电荷时,装置利用自身的电场或特殊材料,释放与雷云电荷极性相反的电荷,与雷电云中的电荷进行中和,减弱雷电云的电荷强度,降低产生直接雷击的可能性。
电场干扰:装置产生与雷电云相反的电场,干扰雷电先导的发展方向,使其偏离保护区域,避免雷电直接击中保护区。
下阻断
阻断通道:在保护区域下方形成一道屏障,利用电场畸变效应等,阻断雷电下行先导进入保护区域的通道,使雷电无法到达被保护对象。
防回闪技术:防止雷电在未击中保护对象后,通过其他路径再次返回并击中保护对象,确保雷电防护的连续性和有效性,消除侧击雷和感应雷的触发条件。
特点与优势
非引雷设计:避免成为雷电的 “接闪点”,解决了传统避雷针因 “接闪” 可能带来的如雷电冲击对保护区域设备的损害等问题。
无需电源:利用大气电场自身的能量启动,无需外接电源,减少了能源消耗和因电源故障引发的安全隐患。
接地电阻要求低:通常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 30Ω,相比传统防雷装置,更便于在各种土壤电阻率较高的环境下安装使用。
保护范围大:保护角不小于 70°,覆盖范围是传统避雷针的 3 倍以上,能够更有效地覆盖需要保护的区域,为大面积的设施设备提供防护。
全环境适应:工作温度范围通常在 - 40℃至 + 80℃,具有耐盐雾腐蚀等性能,设计寿命超 10 年,可适应多种恶劣的自然环境。
体积小、重量轻:装置一般体积较小、重量较轻,如 A 型≤9kg,B 型≤5kg,便于安装和运输,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,安装后对建筑外观等影响较小。
技术参数
放电电压:≥7.5kv/cm。
保护角:70°。
通流容量:≥100kA(部分型号达 200kA)。
动态响应时间:≤100 纳秒。
抗风强度:12 级(34m/s)。
接地电阻:≤30Ω。
防护海拔高度:≤5000 米。
应用场景
电子通信领域:适用于通信基战、微波中继站、数据中心、指挥中心等,可保障信号连续性,减少直击雷和感应雷对通信设备、服务器等的损害,降低信号中断次数和设备故障率。
能源领域:可用于发电厂、变电站、高压输电线路等,保护变压器、开关柜等关键电力设备,降低雷击跳闸率,减少线路故障,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。
建筑领域:对于高层建筑、高大构筑物、名胜古建筑、高大纪念塔等,能通过宽保护角和防回闪技术,确保建筑结构和人员安全,同时在保护古建筑时还能兼顾建筑外观不受影响。
石油化工领域:适合石油输送管道、油气罐、易燃易爆物质仓库等场所,由于其非引雷设计,可有效避免因雷击引发的火灾、爆炸等严重事故,保障石油化工设施的安全运行。
以上就是关于天幕直击雷防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全部的内容,关注我们,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。